【雕刻記憶III-信物的敘事】楊北辰個展
  • 首頁
  • 展覽回顧
  • 【雕刻記憶III-信物的敘事】楊北辰個展

【雕刻記憶III-信物的敘事】楊北辰個展

2016/10/15 ~ 2016/11/20
2016/10/15 PM3:00
  • 雕.刻.記.憶III— 信 物 的 敘 事

文:楊北辰

 

距離上一次的個展《雕刻記憶II》,間隔將近四年。並非懶散了,而是因為作品的完成時間在不知不覺中越來越長,有時甚至長達整整兩年。對我來說,如何讓複刻而成的木雕作品與原物件之間產生某種無形而深刻的感應和連結,其實是比細膩的雕刻程序或繁複的色彩鋪陳還更為審慎的課題。原本打算在二〇一四年舉行的第三次個展,就這麼延遲了將近兩年的時間。

 

一九九七年,我還是個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三年級、正在初步摸索木雕創作的學生。當時在直覺的狀態下,用了四個月的時間,以自己正在使用的一只短皮靴為複刻的對象而完成了的第一件的寫實木雕作品—〈鞋1號〉。自此迄今的二十年以來,我重複不斷的以雕刻刀去再現一個個使用過的物件,藉此作為側寫旁人或敘述自己的表述方式。就行為而言,這或者和拍了一張照片沒什麼不同,只是“成像”所需要的程序、時間和技巧甚有差別而已。然而從結果來說,每一件被再製成木雕作品的物件,從此就被託寄了某些特殊的情感或意涵,甚至被賦予了如同“信物”般的象徵意義…。

 

本次展出中的代表作品—〈包16號〉,就是前言所提,歷經兩年的緩慢琢磨才完成的創作。其所刻寫的原本物件,是催生西螺大橋的推手,曾因政治因素而險遭歷史埋沒的早期台灣重要政治家—李應鏜先生所長年使用的一只波士頓包。

 

一九四六年,李應鏜時任西螺鎮副鎮長及台南縣參議員,不斷力促國民政府於日本殖民政府在濁水溪床築成的橋墩基礎上將未竟的西螺大橋完成,無奈卻因遭逢二二八事件而始終未獲當局的重視。李應鏜先生仍持續努力,包括面見蔣介石先生陳情、籌措經費、申請美援…等,最終西螺大橋的工程終得以續建,並於一九五三年正式通車。當年西螺大橋是僅次於美國舊金山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也是遠東第一大橋,堪稱為當時全最重要的公共建設工程。據李應鏜先生愛女李雅容女士的親口所述,他當時就是將續建西螺大橋的請願書及設計圖裝在這個提包內,去面見當時的總統蔣介石先生。這個舊而不殘的包,承載了李應鏜先生一生奉獻愛的政治生涯,見證了這段不可遺忘的珍貴歷史。

 

本件作品的先期製作,包括拜訪螺陽文教基金會以蒐集李應鏜先生的相關資料,以及對先生的家屬進行口語訪談,以力求作品完成後的入情與傳神。在此要特別感謝李雅容女士的慷慨支持,以及螺陽文教基金會何美慧董事長的美意促成,讓我得以在相隔半個多世紀的時空後參與這段重要的歷史事件,完成這一件迄今最具有時代意義的特殊代表作品。

 

包16號 高山樟木/油畫顏料/天然蠟 49.3 x 28 x 27.3 2014~2015
皮衣7號 桂楠木/油彩/腊 64x58x87 2016
皮衣4號 高山樟/油畫顏料 76x56.5x14.3 2013
釋迦出山 台灣烏心石/台灣肖楠/胡粉 48x21.5x66 2015~2016
手套4號 桂楠木/油畫顏料 L 20.8x14x4.5 R 22x10x9.5 2013
鞋12號 桂楠木/油畫顏料/ 天然蠟 L 26.5×9.5×20.1 cm R 26.7×9.5×20.4cm 2015
鞋10號 桂楠木/油畫顏料 L 32x10.3x11.8 R 32x10.4x11.5 2014
鞋11號 桂楠木/油畫顏料 L 22x8.2x16 R 21.8x8.3x16.1 2014
鞋13號 桂楠木/油畫顏料/天然蠟 L 14.5×6.5×6.5 R 14.4×6.5×6 2016
包裹3號 桂楠木/蠟 48x29.5x14.5 2013
紙袋4號 桂楠木/蠟 27.1x26.3x38 2013
紙袋6號 桂楠木/油畫顏料/ 天然蠟 18×9.7×35cm 2015
包裹4號 桂楠木/油畫顏料 19.3x13x2.2 2014
包7號 桂楠木/蠟 35x26.2x43.5 2012
包13號 肖楠木/油畫顏料 14.5x10.8x1.7 2014
包12-1號 肖楠木/油畫顏料 8.5x7.6x2.8 2014
包12-2號 肖楠木/油畫顏料 11.2x7.6x7.8 2014
包16號 桂楠木/油畫顏料/ 天然蠟 7.4×6.7×3.3cm 2015
包17號 "桂楠木/油畫顏料/ 天然蠟" 7.6×7×2.8cm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