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感知.1535℃】新生代金屬雕塑聯展
  • 首頁
  • 展覽回顧
  • 【溫度感知.1535℃】新生代金屬雕塑聯展

【溫度感知.1535℃】新生代金屬雕塑聯展

2014/4/12 ~ 2014/5/15
2014/04/12 3:00~5:00pm
  • 「溫度感知.1535℃」 —新生代金屬雕塑聯展

「溫度感知.1535℃」 —新生代金屬雕塑聯展


策展人—宋璽德(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副教授)
楊北辰(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雕塑是由物質與材料所構成,因此無論是材料本身所具備的質感,或是因材料的特性而引發的感知,都能關鍵性的影響我們對於雕塑的理解或感受。在過去,雕塑家主要以土、木、石、金屬來進行作品的製作。而在雕塑藝術發展至近代的階段,則連帶出現了水泥、石膏、樹脂、塑膠等合成的素材。至於當代雕塑的材料應用,更開始與電子、化學、電腦科技、數位媒體等新領域進行跨界或是整合,企圖藉由材料應用上不斷的推陳出新,來進行一場看來似乎漫無止盡的雕塑新演繹。

其實無論材料的新舊,物質至今依舊存在於雕塑的應用範圍之內。我們即使已經將物質材料的定義擴張到如影像、照片、現成物、燈光、聲響甚或是人體本身,雕塑家仍舊要面對永遠不變的核心問題:即是雕塑材料的思考和選擇,和雕塑材料的探討與處理。整體而言,雕塑家對材料的運用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出發途徑,一是先有構想再選擇材料;二是先有材料再產生構想
。前者的方式是屬於心理性的考量;後者的態度則屬於物理性的感知。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金屬雕塑的各種創作表現,仍然以物理感知來做為主要的出發途徑。

我們都知道,使用傳統的土、木、石、金屬來製作雕塑,是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勞動成本才能一點一滴的逐步加以完成。在消費性導向的新科技、新觀念、新事物和新經驗在我們生活中以爆炸性的方式不斷充斥的今天,以這傳統雕塑材料中最為堅硬的金屬來進行徒手作業的創作行為,是顯得何等的返璞歸真且彌足珍貴。金屬可以被融化、鑄造、銲接、冶煉,也可以被切割或鍛造及加以組合。我們在解讀當代的金屬雕塑作品時,不妨思索一些值得令人玩味的問題或現象,例如:到底存在著有多少種的方法可以改變金屬的外形?金屬材料的色彩該如何加以表現?金屬接合的部分是該故意顯露以增加表面的趣味元素,還是該磨平拋光使表面看來更加絕對完整?金屬的表面是否可以附加肌理?該如何應用肌理與表面的關係使作品跳脫出金屬材質的既有感受?是將金屬單純的視為一種被雕塑所應用的材料?還是將金屬材料作為一個環境中的文化概念,用之以傳達某些特定的訊息?……

「溫度感知.1535℃」是一個國內近年來甚為罕見的新生代金屬雕塑聯展。展出的作品一方面以形式與造型來凸顯出金屬材料的理性、剛硬與冷峻,也透過感知與感性的主題陳述,襯托勾勒出金屬材質所不為一般人知的溫暖、柔軟與細膩。環繞在銅、鐵、不鏽鋼等金屬原料的最高熔點—攝氏1535℃的嚴酷工作條件下,年輕藝術家們透過他們各自的展出作品,敘述著背後終日辛勤揮汗創作的不同故事。在反覆進行切割、鍛打、熱處理、焊接、成型、研磨的過程之中,共同探尋彼此對於攝氏1535℃的溫度感知。

 

王閔豪 事後菸 不鏽鋼線 91x84x15cm 2014
王閔豪 極樂島 鐵絲 130x45x30 cm 2013
王應凱 鋼鐵之軀 不鏽鋼 180x60x30cm 2013
王應凱 臉柱 不鏽鋼 180x15x15cm 2013
吳佩珊 巨蛋甲山林 不鏽鋼 34x60x60cm 2014
吳佩珊 旋風豪宅 不銹鋼 75x38x40cm 2013
張伯豪 我們之間的表層與浮動 鉛/玻璃纖維/銅線 172x51x26cm (含檯座) 2014
張伯豪 致 黑色 鐵/木 53x30x18cm 2013
郭柏俞 台北液化,A piece of cake! 鐵 12.5x21x16.5cm 2014
郭柏俞 異地 鐵 4x160x160cm 2013
彭字賑 柱 不鏽鋼 68x19x11cm 2013
彭字賑 乘載 不鏽鋼 150x50x50cm 2014
黃冠崴 轉生NO.6 鐵珠 45x30x88cm 2014
黃冠葳 轉生NO.01 鐵 86x42x70cm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