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印象?】李文謙個展
  • 首頁
  • 展覽回顧
  • 【台灣印象?】李文謙個展

【台灣印象?】李文謙個展

2014/3/1 ~ 2014/3/31
2013/03/01 3:00~5:00pm
  • 台灣印象 ?

台灣印象 ?

李文謙   2014/02

 

在西方藝術發展史出現的一些字詞, 如「希臘」就會連想到自然典雅, 「羅馬」為素樸大度,「歌德」是崇高神聖,但文藝復興後期以來, 好幾個藝術派系的名字都是藝評家或美術史家以譏諷的口吻,給上一個反面的稱呼而流傳下來,習慣了,也就忘掉當初的原意, 如「巴洛克」(BAROQUE)有過於奇異繁華之意,「羅可可」(ROCOCO)則是這派風格受了中國玩意兒(CHINOISERIE)的影響,有陳腐無味、繁雜無用的意思。

二十世紀初野獸派的粗暴狂野、立體派把模特兒幾何得支離破碎,及之前十九世紀中葉的印象派(IMPRESIONISTE),只不過是個印象、不深刻,塞尚才會默默離開巴黎藝壇,獨自回普魯旺斯找他的「真象」、「真形」去了。所以把我個展主題命名為「台灣印象?」加個問號。因為展出的作品,不敢主觀地說,所表現的是「實象」,或「現象」,但至少不只是浮光掠影的「印象」。

這次月臨畫廊展出的作品包括兩個系列,水墨複合媒材「台灣區間車」,及版畫「台北摩托車族群」,都是我近五年來回台灣定居後所見的反思;另外還加上幾幅前期「海岩系列」的油畫,是回顧我在繪畫表現能力追求上的歷程。如果「海岩系列」是出世的,我的「人物系列」該屬於入世的吧!藝術是否需有社會作用,關懷人世?當然這是比抽象、具象的爭辯更為複雜,是、非難以定論。

2009年因回母校師範大學,任駐校藝術家才有較長時間留在台灣,對台灣民情有較深入的觀察。但怎麼由海岩系列自然景觀結構的油畫,轉換成水墨複合媒材的人物畫呢?五十年代我在師大學習期間是西畫、水墨不分組的,我的國畫老師,黃君壁、漙心畬,渡海三家中就佔了兩位大師,所以水墨還是打下了結實的基礎,但當年錯認為西畫創作空間較大,所以才偏向西畫。年紀大了,更相信人生就是相繼的機緣與際遇。如果不是有雲南大理行,為大理人臉部的強烈造形感動,就不會重新回來畫人物,其實在師大求學期間,及到巴黎的初期,我喜愛的主題是人物;如果不是09年在永和暫時租住的套房那麼狹小,並不適合畫油畫,就不會重新回來畫水墨人物(大理人系列才10F,45X53cm)。

2010年我師大駐校藝術家任期結束後,繼任客座專家,才決心定居台灣。因經濟考量,住到台北邊緣的基隆,經常得坐台灣區間車,半個多鐘頭的車程,有閒情觀察對座的人,故燃起了畫區間車上人物的慾望。

有畫友認為我從「大理人」到「區間車」,在創作上,好像退了一步。其實不然,兩個系列的創作心態是不一樣的,大理人因居住在高海拔地區,紫外線強烈,在臉上深深刻劃了生活的印痕,線線明確,但我對他們的生活背景並沒有進一步認識,完全只以線條的抽象結構去表現人的內在性格,可以說具象、抽象的結合,在創作上算是一大突破。區間車上的台灣人則不同,也許因生活安適,太陽下都打傘,臉孔多半平滑,我只好捉摸輪廓上微妙的變化,去表現性格及表情,不再是純線條結構性的表現。另一和「大理人」系列不同的,不單只表現個人的性格,更要表現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好像有個故事要訴說,也許比較接近記述性的繪畫(Peinture  Narrative),但和西方的具象寫實,或說故事的插圖又不同,我是以中國畫白描線條的技法。本身就不是物質上的寫實,而且還加上符號、暗喻、象徵的手法,是表現性的,而不是具象性的描述。

台灣自八十年代開始富足起來,突然從農業社會進入商業、工業社會,幾乎只是十年時間的打拼,生活的品質、人文方靣的修養,不一定能及時共進。物質生活重於精神的提升,競爭斗角甚於謙和禮讓。 我在「區間車」系列中,主要是探求人與人際間關係的艱難,長幼間的代溝、男女間需求相異、地域及階級的不同等等。溝通的不易,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或者這是世界性的、現代人的傾向?我只是借台灣區間上的人物來表達對上述種種現象的想法。

台灣的人情味,好像大家都認同,但台灣摩托車族群卻令我另有感觸。 就如這裡一句流行的話:「駕上了車(當然也指摩托車),就六親不認了」。摩托車在台灣經濟起飛時期,說得上是個打拼的大功臣,因為它是唯一主要的運輸工具。工作上的需求,個人甚至一家大小的走動都得靠它。但今天台灣算是富足得有不少家庭都有汽車,卻因摩托車的省油、停靠方便、大小路道都通;帶女朋友兜風更是神氣浪漫;小孩被大人帶著騎車又有被受愛寵的喜躍感等等,汽車還是代替不了它!有些人家裡有汽車外,機車也有好幾部。但今天城市發展已不同當初,私人汽車普及,公共交通發達,如果人行道、綠地規劃得好,城市就有了安祥可居的環境。機車的癈氣、嘈音的汚染,堵塞人行道的雜亂、衝鋒陷陣的氣勢,都使得城市充滿著匆促、忙亂、暴燥的氛圍。所以大陸有些新興城市,完全禁止機車,但台灣太民主,最近台中一個新社區(可能是豪宅區?)禁止機油機車通行,就遭到嘩然的抗拒。

好像東南亞幾個比較落後國家,機車也很發達,我沒去過,但只台灣街道上的機車就足以給我很大的感觸,以至使我有感而發,做一系列的版畫來表達。其實這些版畫的表現方法,和我60年代做的剪貼有連貫的性質,有人看了這些版畫,居然說有了上戰場的感覺,不是嗎?

 

李文謙 區間車系列之二十二 水墨複合媒材 143x75cm 2013
李文謙 區間車系列之十 水墨複合媒材 143x75cm 2011
李文謙 區間車系列之十五 水墨複合媒材 143x75cm 2012
李文謙 區間車系列之十六 水墨複合媒材 143x75cm 2012
李文謙 區間車系列之十四 水墨複合媒材 143x75cm 2012
李文謙 區間車系列之五 水墨複合媒材 143x75cm 2011
李文謙 區間車系列之四 水墨複合媒材 143x75cm 2011
李文謙 仰 油彩麻布 116x89cm 1992
李文謙 烏雲下的一線陽光 油彩麻布 162x130 1992
李文謙 梅雨後的放晴 油彩麻布 91x72cm 1992
李文謙 海灘的光影之二 油彩麻布 162x130cm 1995
李文謙 日蝕在山中 油彩麻布 91x116cm 2007
李文謙 陰陽篇之十一 97x130cmx2pic 2005
李文謙 陰陽篇之十 100x100cmx4pic 2004
李文謙 陰陽篇之十四 油彩麻布 97x130x2pic 2006
李文謙 摩托車族群之1 版畫 60x40cm 2011
李文謙 摩托車族群之4 版畫 60x40cm 2011
李文謙 摩托車族群之6 版畫 60x40cm 2011
李文謙 摩托車族群之15 版畫 60x40cm 2012
李文謙 摩托車族群之20 版畫 60x40cm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