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瑞的虛實空間詩學】卓有瑞個展
  • 首頁
  • 展覽回顧
  • 【卓有瑞的虛實空間詩學】卓有瑞個展

【卓有瑞的虛實空間詩學】卓有瑞個展

2012/9/8 ~ 2012/10/7
2012/9/8 3:00~5:00pm
  • 跟著卓有瑞閱讀不一樣的風景
  • 卓有瑞的虛實空間詩學

卓有瑞的虛實空間詩學

-----紮實的滄桑門牆到虛幻的靈動山水

----曾長生(Pedro Tseng Ph. D.)

 

卓有瑞生於台灣南部,台師大美術系畢業,首位以幻燈機輔助繪畫,七○年代初以<香蕉系列>轟動當時的保守社會,1976年赴美取得紐約卅立大學藝術碩士。後旅居紐約市,於婚姻工作養家之餘持續創作,成為紐約OK Harris畫廊的代理畫家,多年來在美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舉辦展覽。行跡走遍美洲、西東歐、東南北亞,及港台中國各地。作品為香港、台灣三大美術館與海內外收藏家典藏。現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美術系。

 

一、《香蕉》系列一舉成名

以繪畫藝術家而論,卓有瑞於早期即成名畫壇,廿歲出頭已為台灣畫壇所熟知。她在1976年展出的《香蕉》系列,引起藝壇極大的關注。70年代的台灣,女性問題往往被忽視,基於重男輕女的心態,女性的身體常被物化。她這十五幅巨型的香蕉油畫,展示了香蕉從青春翠綠到枯黃老死,以至腐爛成漿的整個過程,被視為台灣女性意識覺醒的先軀之一。

香蕉連作展出至今三十幾年,很多人或許不記得卓有瑞,卻都記得她畫的大香蕉。栩栩如生、比人還大的香蕉從青綠、成熟到腐爛,一幅接一幅赤裸裸地展示著生死輪替,直教人觸目驚心。香蕉系列使剛出校門的卓有瑞一舉成名,並且備受爭議。其中一幅參加全國油畫展時,老一輩的畫家評審認為,背景留白不合正統規矩,而且「查某囝仔畫香蕉,不太好吧!」拒絕讓卓有瑞的畫作入選,還引發了一陣關於女性主義象徵意涵的爭論,倒是卓有瑞自己始料未及的。

卓有瑞年華正茂就被標籤為女性主義者,她自已認為: 「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我現在可能是一個女性主義者,但當時肯定不是。畫裡面的香蕉只寓意生命的過程,和『性』根本沒半點關係。」

卓有瑞的《香蕉》系列所引起的性暗示爭議,令人聯想到歐吉芙(Georgia O'keeffe)一九二三年所展示的靜物花卉系列。歐吉芙的這些作品對一般觀眾而言,看不出明確的主題,或許可將之視為畫家對自然的重要反應記錄,不過美國藝評家卻認為,這些感性的半抽象作品,明顯地是在表達被壓抑的佛羅依德式慾望。在這些評論文章中,歐吉芙反對的主要一點是,稱她利用藝術來解放她被壓抑的性感覺,藉藝術來象徵女性的情色經驗,這也就是說,她不同意別人將她評價為一名「被解放」的女人。

但是歐吉芙一九二五年所展示的「大花」系列作品,其意象卻仍然莫稜兩可地招引來不少有關意涵的爭議。雖然她事後解釋稱,「大花」系列這些大花只是將它原來的小造形放大了好幾倍,但是由於花卉的造形會讓人聯想到人類的性器官,也就自然引起了觀者的另一種遐思。她的花卉造形雖然減少了,但是藝評家仍然繼續把她的「大花」內容與佛羅依德的解釋連接在一起,儘管歐吉芙無此意圖,可是她卻無法阻止觀者朝這個方向去聯想。既使後來的女性藝術家為了彰顯女性主義成就而邀請她參加聯展,還遭到她嚴然拒絕,她聲稱她並不是女性藝術家,而是堂堂正正的藝術家。

 

二、天生的現象學家

藝術家與詩人是天生的現象學家,二十世紀東西方藝術交流的起點----從現象學所探討禪與現代主義發展的某些關聯性,或許是客觀深層探究卓有瑞藝術演化的最佳途徑。卓有瑞的藝術另類堅持,使得她的作品在華裔中生代藝術圈中湧現一股清流,含蓄的、禪意的、樸實的特質,而此東方的特質,亦將使她的作品在華人藝壇備受關注。

二十世紀初,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所提出的現象學「還原」理論中,關於人類意識的純粹意向性的探討;以及二十世紀中期,由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梅洛龐蒂在其「知覺現象學」中,所提關於「存在」的意向性探索,可說是對於紐約現代藝術抽象派的形式主義美學發展,形成了在其藝術創作觀念上的一個相當重要的理論支架。而卓有瑞的禪修式還原與微細知覺,從其試圖在「去形象化隱喻圖象」的還原過程中,找尋出純粹繪畫形式語意元素的空間構成概念,再到極限藝術對於存在知覺,其在三度空間中所起的純粹物質性的媒材感知作用,可謂充滿了東方山水意味的禪境探索。

卓有瑞很早即在臺灣現代畫壇成名,在她享譽畫壇的「香蕉系列」中,就展示了她對時間侵蝕生命的關注,而藝術正可留存世間事物的短暫存在過程。一九八○年代之後她在紐約生活作畫,受到照相寫實主義的影響,更加深了她對生命短暫、藝術長存的執著信念,通過描繪斑駁的牆壁、銹蝕的門窗、廢棄的穀倉,跨越「瞞眼」(trompe l’oeil)藝術的技法,記錄時間在人世留下的痕跡。她一系列的畫作,都顯示了畫家一絲不苟的精神,精確掌握了傳統西畫對生活實景與實物的刻畫,但同時又有一種對時間生命的深刻思考,對人類文明的生老病死,乃至於山川大地的生息煙滅,有所反思。

詩人的心象,藝術家的意象,音樂家的抽象,都暗喻著那神秘的生命原點。現象學家尤金‧閔可夫斯基(Eugene Minkowski),即採用柏格森(Bergson)的生命衝力(elan vital)理念,他將之視為人類生命的動力根源。生命的本質不是一種存有、存在的感受,而是一種參與一道長流而前進的感知,這種感知必須要通過時間來表現,其次才通過空間來表現。

此誠如閔可夫斯基在他的名著<邁向宇宙論>(Vers une Cosmologie)書中所言:「一旦抓準了我們心靈之眼的原初型態,如果我們自問這種型態如何甦活起來,進而充滿了生命,我們便會發現一種嶄新的動態、生機範疇,即宇宙的一種新性質: 迴盪(retentissement)。正如同打獵的號角聲,以及回音在四處迴盪,讓最小、最纖細的葉子和苔蘚都會在日常的生活中抖動,進而改變了整個森林,使之成為一個共振、響亮的世界。」

 

三、具物質想像的詩意空間

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在<空間詩學>分析原型意象時,他關心的重點是空間原型的物質想像。他將想像分成兩個範疇: 形式的想像和物質的想像。形式的想像形成的是各種意想不到的新意象(image),這些新形象的趣味在於其圖式化,有各種變樣,可以發生在各種意想不到的情境當中。而巴舍拉所關心的是物質的想像,在物質的意象當中,意象深深的浸潤到存有的深度中,同時在當中尋找原始和永恆的向度。如果我們處理的是想像的概念層面,那麼我們處理的主題就是形式的想像;如果我們處理的是意象的物質感受層面,不論是視覺、聽覺、觸覺或嗅覺上的感受,我們處理的主題就是物質的想像。巴舍拉並在現象學心理學的層面上,討論了金、木、水、火、土等物質原型。

觀卓有瑞的作品發展,從〈蕉之系列〉、〈影之系列〉、〈門之系列〉、〈牆之系列〉,到進入21世紀的〈山之系列〉、〈雲之系列〉、〈水漬系列〉等,均與「時間」對「物」的留痕有關。在藝術表現上,卓有瑞與個人生命行旅有關的「風景畫」,乃融合攝影、寫生、寫景、寫實的再現過程,並藉由微觀、靜觀、視域的推進,而進入一種「精密的抽象」之境。在當代藝術領域,不受外界影響的誠摯創作者愈來愈少。卓有瑞以近40年的創作生涯,選擇一條精密的手工繪畫之路,堅持凝視世界各地的「無人的角落」,刻畫時間在自然和人造環境中的留影。其主題,長期守住一個與「籓籬」有關的視界,而主題內的刻劃物質,則多屬於「時間風化物」。透過磚、土、石、鐵、植物的質變,卓有瑞以藝術性詮釋了歲月緩慢卻又具侵蝕性的特質:一種狀似靜態的幽微動勢。

卓有瑞來到香港之後,畫風有所變化,在題材上轉爲山山水水,而且主要是香港郊野的山水、林木、月色、波光、氣流。畫家似乎經歷了一種心靈的返璞歸真,遠離了世界藝術之都紐約,也遠離紅塵萬丈的維多利亞港灣,在郊野山水找到了藝術的依歸,在青山綠水與日月交映的變幻中,以更廣闊的視野,探索時間的痕跡。她畫山水,時常介入兩種技法,一是煙霧飄渺,二是水漬湮染,製造似真如幻的視覺印象,其實是在提醒我們,山河路影在時光緘默的移動中,就如同佛經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四、音樂性構圖隱含內在的聲音

米羅曾稱,「大部分的人都在尋找大樹大山,卻不去注意傾聽那些小花小草所發出的絕妙音樂,也不會去体會從懸崖所掉落下來的小石頭造成的聲音」。我們從卓有瑞的造形符號所運用的組合、調整、統一的組織方式,實在與音樂的表現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諸如變形、奇偶數、類比、轉換、滲透、中心、重複、連貫、交疊、焦點、等級、同時性、流暢、繁殖。

康丁斯基在他的〈藝術的精神性〉書中,提及他的「內在聲音」,他更是迷戀音樂,他在<點線面>名著中如此分析音樂:「許多種樂器尤其是打擊樂器,可以表現出點,而鋼琴只要藉由聲音的點並奏和連奏,即可產生完整的曲子; 大半樂器都有線的特性,不同樂器表現的音高就是線的寬度: 小提琴、笛子、短笛的線是細的,中低音提琴、豎琴的線稍粗,音越低,線越愈粗,最粗的是低音喇叭或低音提琴。」他甚至於稱他可以看到聲音,聽到色彩:「黃色似喇叭聲,淡藍色聯想到笛聲,深藍則是風琴聲,綠色似小提琴,深紅使人聯想到大提琴聲,至於紫色則類似簫及木笛的低沉聲。空氣的振動(聲音)及光線的變化(色彩)是物理關係的基礎,但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基礎,也就是藝術的精神性問題。」

圖像造型的音樂特性,其實在東方的繪畫藝術中早已有高度的發展,中國風景畫不僅是情調性風景,還是音樂性風景。它具有敘事的傳統,更具有詩與音樂的傾向,然而自然風景與音樂的結構相通,是如何獲得的呢?觀者是在時間延續中去感受長卷山水畫,正像感受音樂的展延一般,風景畫的結構是依循類似音樂的形成與規律所組成的。中國的長卷風景,其整体的統一性不是依照透視法來組合,而是類似音樂的進行方式呈現: 諸如相互重疊的山巒,正像音樂總譜下的管弦分佈。

卓有瑞的山水新系列表現手法,讓人不自覺地聯想到東方山水畫中的陰陽原理。東方的構圖法則是根據陰陽原理,由陰陽原則產生對數的運算原則,無論是數的互用或造型結構中的陰陽互用,均可達到音樂的效果,而表現雲霧風景中朦朧模糊的圖像輪廓,則能產生音響逐漸消失的效果。山水畫視覺音樂性結構,即中國哲學陰陽兩大始元的相互作用與交替,它是以自然始元的形態出現,諸如水的流動相對於岸的靜止; 雲霧的虛渺相對於峰岩的堅石,山坡的光禿相對於樹木的繁茂。

卓有瑞山水新系列作品中的煙霧水漬運用,也一如中國風景畫中的氣、水、山、樹、人物等不同的元素,在同時性與連續性上,利用砌磚法組合起來,造型元素相互重疊交織,以多聲部蒙太奇結構表現,正像一首耐人尋味的交響詩。自然並非全然冷漠,它是具有音樂性與情緒性的。愛森斯坦處理他的經典名片<波坦金戰艦>中的敖德薩港之霧,即承續了長卷風景畫的傳統,氣、水、地、火等元素,並非一覽無遺,而是以連續性的展延手法,由一個情景轉入另一情景。

 

五、寂聲幻影的生命對話

城市風殘破敗的角落,一直是卓有瑞創作的主題,其斑駁的痕跡,往往帶有人文和時間的烙印,也顯示了人世的滄桑及歷史的感懷,將存在於世界各個角落的建築景觀個人化,形成一主觀的抒情景緻,藉而抒發個人的心緒節拍;在空間上羅天網地,在時間上罩古籠今,而旨意所在乃為:生命 ! 雖然畫中景物還是一樣寫實,但所表達的訊息,卻隨著景觀的集中而變得抽象。

  有文化評論者認為,卓有瑞在紐約感受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移民社會的孤寂、大都會的人際間冷漠、以及異域生活婚姻中女性所面對的問題,以細膩的筆觸,描繪時間斑駁的牆,以反映城市細微的一角。畫中的牆壁層次分明,卻又融和一體。每一層都像訴說著內心思緒,緘默而頑強,久歷滄桑仍堅韌不屈,寂寞感傷中,帶點女性微妙的細膩。

卓有瑞畫的雖然是超寫實的斑剝牆壁,意境卻是十分抽象的。「這個牆是心牆、心影,是流動的,是哪裡都不重要了。本來是畫一個具象的牆,後來鬆了、開了,就是一種心境抽象的流動,就不用拘泥是哪裡的牆,」卓有瑞說。

事實上,誠如克萊麗莎.平蔻拉(Clarissa Pinkola Estes)所言,任何接近一個女性的人都面對著兩個女人:其外在的生命和內在的生命,或者那住在世界上方的女人和住在不可見世界的女人。外在生命藉日光活著,一清二楚;她常是實際的、被文化薰染的一介凡人。反過來,內在生命卻常常從遠方跋涉來到表面,常常一瞬即失,但總會留下某種感覺、某種令人吃驚的事、某種新創之物、某種知能。

在卓有瑞的無人世界中,正如高千惠所稱,她對時間刻鏤特別在意,對明暗光度物細紋特有感知,就像她的作品主要關注,也都與「時間的停佇或流轉」有關。她對於「突破」是小心奕奕,對於「持恆」可以堅守到厎,常以修練書法並以禪佛名句自省自勵,希望處事能不卑不亢,但人生有光有影,有起有落,這些都反映在她的創作形式、過程、內容和意境裡。而「時光,正是她所有作品裡,以各種化身,不斷出現的研究主題。是時光不負,或不負時光?這該是卓有瑞與其畫作之間的一個對話吧!」

 

<主要參考資料>

Bachelard, Gaston, 龔卓軍譯,《空間詩學》,台北: 張老師文化,2003

Pinkola, Clarissa E., 吳菲菲譯,《與狼同奔的女人》,心靈工坊,2012

鄭培凱, <山水變奏>, 2010

高千惠,<看山是山,還是山---觀讀卓有瑞的藝術和生活>,2011

曾長生,<相對時空的虛幻意象>,藝術家雜誌,六月號,2002

曾長生,<自我解放的女畫家歐吉芙>,《另類現代》,北美館,2001

 

卓有瑞 20052 綜合媒材 麻布 76.2x101.8cm 2005
卓有瑞 9607 綜合媒材 麻布 91.4x152.4cm 1996
卓有瑞 9702 綜合媒材 麻布 76.2x101.4cm 1997
卓有瑞 20042 綜合媒材 麻布 122x183cm 2004
卓有瑞 20031 綜合媒材 麻布 59x120.2cm 2003
卓有瑞 20032 壓克力 布 98x154.5cm 2003
卓有瑞 20014 壓克力 布 69x100.5cm 2001
卓有瑞 20065 壓克力 麻布 40.8x56cm 2006
卓有瑞 20054 壓克力 麻布 40.5x56cm 2005
卓有瑞 20061 綜合媒材 畫布 40.5x56cm 2006
卓有瑞 2011-1 壓克力 麻布 71x100.8cm 2011
卓有瑞 2011-3 壓克力 麻布 71x100.8cm 2011
卓有瑞 2011-4 壓克力 麻布 71x100.8cm 2011
卓有瑞 20116 壓克力 麻布 60.8x92cm 2011
卓有瑞 20115 壓克力 麻布 60.8x91cm 2011
卓有瑞 20106 壓克力 麻布 50x76cm 2010
卓有瑞 20107 壓克力 麻布 50x77cm 2010
卓有瑞 20102 壓克力 麻布 76x101.5cm 2010
卓有瑞 20101 壓克力 麻布 71x101.1cm 2010
卓有瑞 20103 壓克力 麻布 76x101.5cm 2010
卓有瑞 20104 壓克力 麻布 61.2x101.5cm 2010
卓有瑞 20105 壓克力 麻布 61.2x101.5cm 2010
卓有瑞_20096_61 x 91.4cm_壓克力.jpg
卓有瑞 20081 壓克力 麻布 160x271.7cm 2008
卓有瑞 20073 壓克力 麻布 214x850cm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