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及天  人與獸】李文謙個展
  • 首頁
  • 展覽回顧
  • 【人及天 人與獸】李文謙個展

【人及天 人與獸】李文謙個展

2010/5/22 ~ 2010/6/26
2010/5/22 (六) pm:3–5
  • 尋石頭記 ──兼談李文謙的畫作
  • 符號與人 李文謙藝術創作的蛻變

符號與人
李文謙藝術創作的蛻變                             ◎ 菲力普魯尼 作  黃愛梅 譯

 

第一次認識李文謙時,他替我和艾亥克畢德2 (Eric Pide)在巴黎的索邦大學( La Sorbonne)拍照,我倆就像柏拉圖(Platon)和亞理斯多德(Aristote),背景是 拉菲爾(Raphael)的壁畫。照片拍得很美,一種若有似無的朦朧把我們帶回那久遠的年代。 後來我才明白那朦朧是營造出來的效果,攝影者準確地捕捉了雲的倒影。

十三年來跟隨他創作的步伐,從早期的海岩系列至今,他的畫作總予我鮮活的感受。殘壁、懸崖、 暗礁、山脊、陰影下岩石的裂紋,在植物與水流匯合間展現著生命力,暴烈與溫柔交替在一個不斷更新的形狀與色彩的法則裏。

畫是充盈的,岩石是堅硬的。往往,困難使人失去勇氣,然而,我也喜歡這嚴謹的片刻—面臨冷峻、遊移多變的里程,在他的畫筆下,光與色的美妙呈現。
現時一些以中國畫的畫面留白、或濫用「最低限度派」的技巧、或以新日本主義表現的藝術形式,從來我就覺得荒謬。 那是與「朦朧」不能相提並論的。

李文謙在主旨的追求上堅定不移,他的岩石恆定地直立呈現在作品裏。去年,當看到裂紋、間隙、交錯、線條的會合與斷裂在他的作品出現,成為畫面基本構成的部分,我並不感到意外。 材質、色彩消失了,岩石只不過是個借口,一個紋路的手法,或是繪畫上的一時走失。一種線條的藝術終於出現了。

另外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他的素材開始在空間解體,變成了字母的形狀、楔形文字、雕刻凹線、象形文字、埃及的寓意文字⋯⋯,尤其這些符號已成為世界裡的徵象、宇宙中的文字。這是人的手回到元初,首次結口而吐出宇宙之歌的見證。

最後只餘線條的痕跡。這些由文人畫家畫的線條,猶如希臘人所說的圖形藝術 〔 Graphein〕, 繪畫與書寫在他們的語言裏是一樣的東西,一如中國藝術家的理念,總之,就像李文謙所做的那樣。在他新近的創作裏,黏貼。折迭、剪裁,使沉著明哲的畫家找回童真,從亞洲到歐洲,到發現非洲的色彩與圖騰,符號蛻變而為人。
我們也不再驚訝於他最後的蛻變。線條成為人像—這些與他同宗族的中國國人臉上的線條源自李文謙作品裏岩石的輪廓,經歷了轉折的路途,凶險與憂慮,帶出生命裏的堅韌與情誼。

 

人與獸系列9 油畫布 中國墨 宣紙 棉紙 綜合媒材 53x45.5cm 2010
人與獸系列23 油畫布 中國墨 宣紙 棉紙 綜合媒材 53x45.5cm 2010年
人與獸系列11 油畫布 中國墨 宣紙 棉紙 綜合媒材 53x45.5cm 2010
人與獸系列40 油畫布 中國墨 宣紙 棉紙 綜合媒材 53x45.5cm 2010
人與獸系列41 油畫布 中國墨 宣紙 棉紙 綜合媒材 53x45.5cm 2010
人及天系列2 紙本 中國墨 綜合媒材 48x36cm 2009
人及天系列22 紙本 中國墨 綜合媒材 56x42cm 2009
人及天系列17 紙本 中國墨 綜合媒材 56x42cm 2009
人及天系列3 紙本 中國墨 綜合媒材 48x36cm 2009
人及天系列6 紙本 中國墨 綜合媒材 48x36cm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