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展覽回顧
- 【返復】蔡志賢雕塑個展
【返復】蔡志賢雕塑個展
- 鹽分地帶 /「創作是一種發生,從內在感覺發酵開始」
- 看小雨的鐵雕一『外離一切相 , 是名無相
- 幽揚翻轉的「鐵」旋律一盛夏閱讀蔡志賢的鐵雕藝術
- 用鋼鐵遺骸詩說生命的隱喻
- 返復
撰文/陳奇相
前言:
綜觀台灣藝術發展,雕刻藝術屬冷門的,它牽涉到的不只是市場,更是創作的所有條件(空間及創作媒介與工具)。在地的雕刻創作發展相當受挫,過去老一輩的雕刻家,為了生活不得不為偉人塑像和權貴雕像,如今的雕刻家一廂情願,投入所謂的公共藝術,困惑於現實生活環境,但在這創作困境下,台灣還是出了幾位引人為傲的傳統經典傑出雕塑家如黃土水、陳夏雨,現代性雕塑家楊英風、朱銘等等人。
中堅代雕刻家有更多媒介選擇,跨入現代性的探討,分為幾類型:首先繼往開來在雕塑傳統媒介下如塑土、石材或木材,藉由精勘技藝表現自然,如擅長石雕的黎志文。其二台灣獨創的陶土雕塑家,具挑戰性(不只塑形還有燒陶的技術),從陶土中找出存在意識及靈魂,闢創新雕塑觀點,獨樹一幟的超自然形式新風貌如楊元太與陳正勳等人。最後鐵雕直接藉由素材表現其感情及意識,引人注目地如董正平、高燦興、林鴻文、劉柏村,當然蔡志賢也在此行列中。
鋼鐵的素材媒介,是現代主義的徵象物,二十世紀雕刻藝術從過去的傳統素材媒介(如塑土、木材及石材) 中解放開來,鐵雕跨越手工傳統技藝,進入工業化時代,鐵雕技術依賴工廠(如裁剪、壓縮及溶鑄等)。所謂的現代主義的特徵-簡化、平面化、幾何化、色面化、抽象化及主觀化,現代主義的藝術家不再描繪而是直接表現,遵從創作者的覺知及感受,順著當下的覺受及意識,以心象及意象傳遞其深層情感及觀點。
綜觀台灣鐵雕藝術發展,幾乎沒有甚麼傳承及學院可言,還不孰成,鐵雕家似乎都是自我摸索而成,近年侯家集團的東和鋼鐵廠積極推動鐵雕藝術,每年徵選藝術家駐廠鐵雕創作計畫,每年定期與與高雄市府舉辦鐵雕藝術節,意圖鼓舞鐵雕藝術,拭目以待台灣鐵雕藝術的鴻圖發展。
小雨的兒子-蔡志賢:
小雨的兒子作為一個不是品牌的品牌就像日本品牌-無印良品般,卻不曉得這詩情畫意的「小雨的兒子」到底是何方人物,小雨的兒子(又簡稱為小雨)是蔡志賢的化身、名號、品牌及店名。
蔡志賢(1958年出生) 窮鄉僻壤的嘉義布袋海口人,具有濃厚的鹽分地帶人的勤奮及刻苦耐勞個性,是台灣罕見自已摸索而自成一格的跨界融合的時尚設計師、空間設計師、雕刻家及攝影家。更是台灣藝壇上稀少動物-鐵雕藝術家,他對空間特別敏銳,對服飾、藝術與空間規劃及設計有獨道的品味與展現。
沈靜寡言的小雨-蔡志賢,文質彬彬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藝術堅韌熱情的心,他很小就展現其敏銳巧思的藝術才華,從小就看著母親做裁縫長大,國小迷上工藝課及美術,喜歡剪剪貼貼,敲敲打打,手巧,心細,埋下服裝設計及藝術的種子。在海口討生的家庭裡長大,從小就必須幫忙家計,甚麼是藝術,很難想像,會走上藝術創作更難以想像,存在就是所有可能性,生命自有其安排? 國中畢業,因應未來的前途考量,在當時台灣工商業起飛的時代裡,父親的建議下,投考專科學校,以優異成績考入高雄工專電子科。就學期間參與學校文藝社團,接手編輯工專青年及文藝季刊,隨著性向興趣發展,並培養其設計專才。在文藝青年的薰陶下,對藝文有原初的認識,專二開始玩相機,開始拍起相片來,自我摸索就這樣迷上攝影,成為他一生最愛,透過鏡頭開擴其視野及深入周邊的人事物之觀察。雄專畢業投入廣告設計,當完兵役後成立自已的廣告設計公司,意展宏圖,但不久就失望而棄。
25歲之前是小雨自我摸索尋求自已的階段,人生最重要的時刻,鼓起勇氣北上繁華都會台北,打零工維生,短暫的成為攝影記者。絕處逢生,故鄉廢鐵殘骸農具觸動他的心懷,冷硬的鋼鐵喚發其創作熱情,嘗試鐵雕,對鐵雕技藝一竅不通,他去學了半年的金工,因為金工流程及鐵雕大同小異。蔡志賢開始思考未來前景,為了謀生他在新店當了三年的裁縫學徒,找回母親裁縫的印記,出師後開始自製服飾,於羅斯福路地下道擺地攤,尋找服飾的出口,很快就淡水寄賣,生活趨向平穩,開展其鐵雕創作。
「小雨的兒子」品牌是小雨在1986年新店時期誤打誤撞地營造出屬於他自已不是品牌的品牌,「小雨的兒子」意味著對台北都會秋冬季節的濕冷細雨綿綿之自我解嘲。蔡志賢平靜解釋:「品牌成立那幾年,他一直定居在台北新店一帶,因為新店靠山的緣故,秋天經常無由來地飄起陣陣雨絲,就是那種並不下的讓你渾身濕透,卻像毛絮般綿綿密密的雨,他戲說,這種雨就叫做「雨兒子」。後來他就根據這種意象,替服裝品牌命名為「小雨的兒子」,不料卻引來朋友的誤解,以為他替自己取了新的綽號,從此之後,「小雨」就變成蔡志賢的另一個化名。「其實,我很討厭下雨。」
小雨30歲時因為鐵雕的創作空間及台北的複雜環境,加上生活條件多面關係思考下,決定搬離台北,移居台中尋求開發服飾市場及鐵雕創作的新天地。來到東海大學邊的理想國開服飾店面,啟開新的裁縫工作室,並找到創作空間,一邊做衣服一邊做鐵雕,無論生活多忙攝影伴隨著其成長。他的創作來自一種純然樸素的初衷,隨著意識流的造化,感覺為小雨的煉金術,創作成為生命能量的出口。他全力以赴鐵雕、服飾、攝影,藝術家比喻說:「他身馭三駒奔馳於浩瀚的存在曠野」(註2) , 也是小雨個人思想及行動的具體表現。
布的雕塑品-小雨的兒子服飾:
沈靜而自在的小雨設計的服飾與雕刻創作是一致的,憑著直覺及想像,他以柔軟的布料雕塑女人的軀體線條,又以堅固的鐵造化線條的軀體,他化柔軟布為筆挺,將生硬的鐵化為如布帛溫柔的流線。蔡志賢指出:「藝術作品首重線條,線條流暢,立面就會很美」(註3)。他的服飾強調自然及手工,注重質感及線條,對小雨而言衣服是《布的雕塑品》(註4),「每件獨特的手工衣穿在人身上,就像似會動的活體雕塑」(註5) 。不管雕刻或服飾都一致地在自然、簡約及樸素之東方風格品味形象下。
介入公共空間:
小雨跨界融合不只是時尚服裝設計師、鐵雕家、攝影家,別忘了,他還是位傑出的空間設計師。對他而言創意無所不在,藝術家說:「服裝、雕刻、相片及空間設計,順著時間走,從中抓出自已的感覺」(註6),在什麼時候做甚麼事情,他都得心應手,兩次主宰都會造街運動,首次是在台中東海大學邊的理想國之藝術街,營造出一種藝術氣氛,另次是台中當下最迷惑人的(國美館前)沒落忠信市場藝文區,更新了閒置空間,造化及注入人文藝術,另類的Z書房(畫廊),將破舊不堪的空間,革命性的成為人文藝術思想交場域。及兩家黑白切展覽空間(第二市場及忠信市場內),都在人潮匯聚的市場內,Z書房及黑白切都是非營利的展覽空間,提供年輕藝術家曝光的地方,是小雨及邱不及爾(臉書筆名)兩人攜手的傑作,顛覆體制性的藝術展覽,小雨說:「他們都不喜歡形式化的組織,另闢新的自主性展覽空間」台中因為有這些非體制及商業屬性的空間(包含邱不及爾的107畫廊),中部藝術人文顯得更為精彩多元。
存在的樣態-鐵雕:
鐵雕是小雨創作的主體,比作衣服更為自在,更不受限,衣服的立體來自於想像,鐵雕全然是立體三度空間產物,衣服牽涉到色彩調配,鐵雕則涉足空間及形式,如是,他可盡情地天馬行空的遨遊鐵雕天地。他的創作都順著時間、本能、感覺、意識走,流露自然樸素形式,精簡有力,不造作不矯飾,氣韻生動的線條、稠密體積之塊面及空間形態,鐵墨般的色澤,具有一股內斂純拙的生命力與濃厚的情感,恣意奔放自然心象,在意象及抽象,知性及感性,想像及詩意間。他的鐵雕作品分兩種類型:首先藉由廢鐵殘骸農具(鐵件)現成物的組合建構,其二、是以全新的鋼鐵裁剪焊接造化
。
小雨的鐵雕創作從90年代初開始,早期雕刻從廢棄的農具(鐵件現成物)中覓尋靈感,以分解、变形、压缩、曲繞擴展其視象想像,藉由拼裝、重組再建構成形內在的造型及感覺,賦予新生命,呈現一種非凡的自然意象,如「回味」(1999) 曲線團形構成面,宛若花枝招展的植物盆栽在兩個平台上。
1999年美新處個展後漸漸從現成物拼裝組合建構中解放出來,加入新的鐵材(包含工業用廢棄鐵材)元素,啟開新的創作旅程碑。
近年來小雨創作內斂純拙更趨孰成,多元且多樣化的造型,以最簡易的焊接熱作冷作壓縮製造,作品精緻,婀娜姿態線條優美,風格紮實簡練樸拙,詩意獨具小雨的品味。姿意奔放流線條是雕刻家鍾愛的,如「抽象了」及「歡心」(2000) 溫柔跳動飛舞的線條。很快深入體積性的面(光與影)與空間型態樣貌探討,如「是你說要打開的」(2003) 半圓形現成鐵件上橫跨著類似一雙拖鞋的造境。幽默風趣的扭曲腳踏車「上上下下」(2005) ,以現成物件原樣狀態呈現。引人注目的極簡大作「蕭邦的笑聲」(五組件) (2007) ,形簡意駭充滿音樂性的幾何抽象節奏。鬱黑塊體「到底」(2008)啟開量體塊面性的探討,宛若工業器物「至少」充滿音樂性的造型(2009) ,尖銳三角形及中空圓的構成「那是」(2009)散發一股能力及意識。2010年設計性強、剪紙般的量體,都在純粹、鬱黑、塊體的風格下如「清晨」、「半夜」、「後來」及「當然是」(2011) 。詩性簡樸線性的「只有影子」或以虛實線性造構的「熱量」(2010),感性輕盈自在,最獨特。2012年從設計性翻牆,感性、自然、有機,活靈活現的小生物(意象),「一半」、「回到」、「冒然」、「背後」、「傾斜」,令人遐想,充滿動感及能量,展現時空存在的樣態。在直覺及知性、軀體及精神、想像及詩意間,塑化其意識,凝固其情感。
勘探時空情境「相即非相」-攝影:
攝影是最便利及大眾化的,它可即刻紀錄當下人事物情境、意識及場景的工具,影像是眾人傳遞思想及感情的媒介物。但,為何藝術家拍的相片稱之為「藝術」,那一般人所拍的影像為「相片」呢? 明顯地,藝術家執著勘探美感、真相、意識及情境,或建構其想像及詩境。小雨的黑白攝影意圖從無人風景到自然遺棄物件中,闡述時間洗滌下荒蕪的真實與物件場景,勘探時空印記與情境,滲透出一股強烈的荒涼與滄桑感,展現一種充滿隱喻性的寓意與殘缺美感,在具象及抽象,影像及意符,想像及詩意間,表現人類存在的意識。
小雨從專二就開始玩相機,早期從人物下手,有山的自然風景漸漸從他生長孰悉的環境中找到其拍攝靈感及議題-物件,人物從環境中消失,他的環境物件都帶有時間及人文記憶之荒撫廢墟或遺棄物,就如他從廢棄鐵材中覓尋造化出的雕刻般,意圖勘探人存在的時空情境及考據人的行為及社會變遷。他選擇樸素無華的黑白影像詮釋其所關心的土地,著名的「風景物件」:鄉間田園風光、鹽分地帶魚塭、潟湖、破舊房舍、廢棄物處理場、斑駁的牆堵、水岸及沙灘等,就是他長期觀察及記錄其所處自然環境及土地變遷的方式,也表達他對這塊土地的關愛。
早期的無人景象都是景中物如「增城」及「龍頭沙」(2010),海為背景,它強調自然環境,「龍頭沙1」(2010)水面上則以謹嚴結構取景。「之跟」、「冷靜」、「非詩」、「停頓」(2012)物體成為主體,敘述著遺棄物的存在狀態之冷酷異境及疏離情境。小雨拍攝從其故鄉布袋海口開始,遍布台灣西部海線各鄉鎮,荒撫的邊緣廢墟,見證時代變遷鄉鎮的興衰,風景隨著物移星轉,水岸及海灘上的漂流物,經年累月,暴露在風吹日曬雨淋之中洗刷退色的斑駁歲月異象:草叢中的椅子、漂浮水上的繩子、水岸邊雜草間陳舊的毛毯、漁網上的一塊石頭、沙灘上十字圖型的保麗龍、漆黑木頭上壓得扁扁的塑膠瓶、一塊塗抹布、一只雨鞋或是一雙布鞋等等,既熟悉又疏離,滄桑又浪漫的情懷。 小雨既如記憶的拾荒者,影像成為其生命煉金術,透露出物質存有過程的真相,呈現一種內省的風光及見證生命的脆弱及多變與不定。闡述存在之相即非相,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相,當體即空,它無有自性,無自性,相即非相。(註8)
鐵雕與攝影詩學及美學:
一個「影像」勝過千言萬語,「美」只能親身體會,既無法形容也難以言傳。影像富於詩意,充滿寓意及寓言,多面向的詮釋或是自由心證之可能,敝開性的及創造性的,比任何文字更具遐想空間,具體含意則見仁見智。小雨鐵雕及攝影書寫著心象意識的影像詩詞,無語地感知藉由形式、姿態、體積、量感、塊面、空間及光線,振振有詞的形象或影像,承載著濃厚的感情及意識,是文字所無法取代的,意在言外的美感、隱喻、暗喻及指涉,只能意會無法言傳。
小雨作品都來自於本能及當下的覺知,從時間裡抓出感覺,如詩人般的創作,靈感是可遇不可求,從當下感覺中提煉,創作是一種發生,從內在發酵開始,感覺成為小雨的煉金術。他創作不假外求,純粹又自然,書寫生命之詩與美感,意圖探觸存在的本質及意識,不管作品本身或是給予的主題都覓尋那完美的美學。
小雨的作品是視覺化、音樂化、詩質化,另一引人注目的是濃縮、精簡及詩性的主題,當然,畫題永遠不是畫本身,更無法取代畫,詩語只能敘述它自已,或指涉及隱喻。詩性的題目感知地搜索新的東西,探測那未知的,它如液體般,流動性的,充滿豐富的意象及想像空間,引導觀眾進入深層覺知意識。小雨作品命名都是內在的攪動之感覺,形構一種非凡的詩詞及影象對話,如在工作室角落邊出狀況的扭曲腳踏車,經由上上下下的觀察及審視後,輕鬆自在的命題為「上上下下」,幽默感的「蕭邦的笑聲」,穿越存在性的「至少」、「那是」、「並非是」,神秘性的「無處」、「回到」及「背後」,詩性的「只有影子」、「非詩」,感性與文學性的「是你說要打開的」等等,直覺性的主題,具弦外之音都意圖碰觸那真實的,進入存在的堂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