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展覽回顧
- 【盆樹-盆花】戴海鷹個展
【盆樹-盆花】戴海鷹個展
- 凴情以會通,負氣以適變
序海鷹2016年畫展
跟海鷹相識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香港。那時港/台藝術界正在熱烈討論現代主義文藝。五十年代之後盛行于西方的抽象表現主義,更是畫壇努力探討或模仿的方向:除了油畫,港/台兩地,還出現了抽象水墨的創作。論者認爲是值得肯定的做法,標志了中國繪畫與世界藝術潮流的接軌。甚至有一種看法,認爲藝術和其他事物一樣,總是後來者更進步,更好;因而推論——繪畫藝術,從具象走向抽象,比起中國畫强調神似的寫意,是更大的突破。海鷹剛從内地來港不久,他在廣州美術學院所受的美術教育和寫實畫法的訓練,自然和他面對的港/台美術思潮大相徑庭,所受衝擊之猛烈不難想象。這也許就是爲什麽他會下定決心,到現代主義的發源地巴黎,一探究竟。
他在七十年代初到了巴黎,畫壇已吹來另一股紐約風。那就是繼抽象表現主義而興的攝影寫實主義,這種繪畫的核心思想,不是模仿實物,而是模仿攝影,并且借助了攝影的工具,似乎要用畫家的眼睛來挑戰攝影鏡頭的寫實性,用繪畫的技藝來跟光學科技比精確性。海鷹此時所受的震蕩,恐怕不會比初到香港時少;而其迷惘必然更深,雖然他原有的“寫實”基本功,到此可以一顯身手了。
八十年代初我到巴黎游學,海鷹已是一個備受注意的華裔畫家了。但他的畫,雖然仍是"寫實“一路,卻不類紐約的”攝影“派。他告訴我,巴黎藝術家並不盲目跟紐約風。雖然二戰之後,西方現代藝術的中心已因國力的興替轉到紐約,但紐約的藝術思潮或流派的誕生,已與美國資本主義的運作慢慢結合起來,由藝術生命自然的孕育/傳承,走向人工化的生產與操作——畫廊/畫家/批評家/收臧家/拍賣行/博物舘連結起來,組成了繪畫潮流或流派的生產綫,以保障”新“畫風的不斷更替,達到牟利的目的。這種商業趨勢,巴黎藝術界雖難免疫,卻仍有不少藝術家加以懷疑與抗拒。巴黎的藝術家并未讓紐約風吹得一邊倒,像大師級的趙無極就沒有放棄他對抽象表現主義的繼續探索。攝影寫實主義對巴黎的影響主要是寫實或具象繪畫的回歸與復興。其中或有個別畫家用了“攝影”的技法,卻不追求那種客觀/非主體/冰冷的“純寫實”,反而自覺地奔向主體性/詩化/戲劇化的“主觀寫實”。
海鷹在巴黎定居幾達半世紀,天天在畫室中畫畫,像一個面壁的僧人,日以繼夜地“修煉”他的“寫實”畫法。數十年如一日,畫的無非畫室内外的景物。細看則會發現:不同階段的作品,在統一的格調中,色彩/筆觸,不同造型物象的配搭及其在畫面上的空間佈局,都會呈現出他不同時期的審美思考,也展示了他那個時候的心境。2010年和2014年的作品,物象的具象造型(如人物與植物)與抽象造型(如門窗與墻壁)的配搭組合,從室内看室外的攝寫角度與空間處理,無生命的靜物與鮮活的植物的對照等等,在在都展露了他的創作意念。今年(2016)即將展覽的作品中,在前面這些創作意念的基礎上,突出了有生命的物象,特別是其中的“盤樹”。置放于窗口的盤樹,肥厚豐滿的枝葉,把畫家一股生命的熱流,噴發于窗外,涌流出一片廣闊的藍天和明亮的白雲。看了這些作品,禁不住激動和興奮,海鷹在他的畫道上,終于從柳暗走到了花明。
五四以來,中國知識分子一直為西方意識形態所迷,包括許多藝術上的“主義”。百年之後,我們今日才發現:一切“主義”無非神學,而神學無非窒礙思想前進的教條。中國思想只講“道”,是一步一脚印走出來的“道路”,而“道”有傳承與發展,常變而常不變。變者發展,不變者傳承。故我們不强調原創,而强調“通變”。必對常不變者有充分了解,才能有變的條件。而其中人的主體起關鍵作用。故劉勰說“凴情以會通,負氣以適變”,須身體力行而得之,藝術領域尤其如此。海鷹從事西式繪畫,卻以中國思想得道,誠可喜也!
-
古兆申 2016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