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七日】周成樑個展
  • 首頁
  • 展覽回顧
  • 【一週七日】周成樑個展

【一週七日】周成樑個展

2013/8/10 ~ 2013/9/28
2013/08/10 3:00~5:00pm
  • 生活是什麼樣子? —周成樑作品中的人與家
  • 就地歸鄉-作為職業說書人的周成樑
  • 從城市轉入自然的逸離路徑─周成樑的城市寫生

生活是什麼樣子?

——周成樑作品中的人與家

撰文/張晴文

 

1.

 過去曾經書寫周成樑2010年時期作品,我以「平凡生活裡的小幸福」來形容他繪畫裡閃現的溫暖光澤。當我們再度聊起以往到現在的創作,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那時妳寫道的幸福,其實對我來講有點苦澀」。當然他相當寬容地接受了我的「誤讀」,但確實,幸福二字太過沉重,或許貼近自己的踏實感,更是在這些看來虛幻的畫面裡可以找到的答案。

 這四、五年來,周成樑在三義山居,一家四口在這個遠離都會的環境裡過日子。從人口密度極高、步調節奏緊迫的永和,到這一被自然環繞的地帶,生活仍然繼續,創作也是。對於像周成樑這樣一個敏感於環境與人關係的創作者來說,作品多少反映了人在環境之中的處境,不僅是外在,更多是心理上的。

 一向以來,周成樑的作品無論是早期的雕塑、裝置,到後來的繪畫,都脫離不了環境之下人生存狀態的描繪。「和自己貼近」是他形容大學那個生澀年代在繪畫上的嘗試,然而,「和自己貼近」也可以視為他這些年來創作上終極的追尋。

 念北藝的時候,無論是老家永和、在關渡的學校,或者曾經短期租屋的河岸地帶,都是圍繞著台北市的城外區域。這些地方要不負擔了台北市也塞不下的滿溢人口,要不就是緊鄰河域,若要說有些共通之處,可能就在於少了都會的某種優越幻象,多了更直接而清晰的生活百態,所謂的庶民生活。「我想要傳達這一部分。那時在繪畫上想實驗不同的繪畫語言、媒材,喜歡粗糙的、生澀的質地。但是學院的訓練還是朝向另一種菁英化的要求,形式就是一種姿態,或者精神,尤其注重觀念性的創作,要去文學性,不帶進故事。這種訓練的優點是讓我思考如何轉化,為一個很平實的題材找到深度的、表現的語言。我嘗試讓繪畫語言帶動一個很平常的東西,能夠產生不同的意味。」

 

2.

 周成樑在大學時代的作品,許多是透過立體的雕塑或裝置形態呈現,題材仍不出尋常人生的景物。以紙漿和其他媒材塑成的房屋局部,就是住在狹窄市區打開後窗常見的景色,別人家的屋簷、浪板、鐵窗、灰花斑駁的壁面。所有的建築不論合法的違法的,全都緊密地靠在一起,巷弄之間最不體面卻令人肅然起敬的求生韌性,全展現在這些片段風景裡。這是整座城市紮紮實實生活的縮影,沒得討價還價的基本消費。這些房屋局部特別有種家的意象,人們在裡面的活動、氣味,呼之欲出。他曾經以「膨脹的建築」來形容都市後窗這種重疊交錯、「逐漸生長的生物性狀態」。

 「家」,可以視為他二十年來創作的核心議題。儘管不一定直接和家庭的什麼相關,但多多少少都映照出關於家的意象。

 後來,他將立體材質表現的創作告一段落,開始畫油畫。油畫色彩的層次、慢慢一層一層地表現空間遠近、有空氣含藏在裡面的狀態,是他更感興趣的。那時創作也受某些畫家影響,比如擅長描繪城市一隅寂寥之人的霍伯(Edward Hopper),某些無言而安靜的片刻,在他畫裡總是像被拉長了一般,深深地沉進時光之中。

 在南藝期間,油畫成為主要的鍛鍊,幾乎從這時候開始,周成樑發展了關於天台、描繪人們活動的畫作,嘗試較為厚重的油彩表現。此後,這樣的創作題材成為他繪畫作品的主要取向。人生悄悄往不同階段推進,所謂的生活自有不同的感受。周成樑近年的創作溫暖地捕捉這些摻雜了甘甜與苦澀的細微情緒,畫出世間芸芸眾生面對生活的疲憊和滿足。

 但是,究竟生活長得什麼樣子?

 

3.

 「當你拉開距離的時候,就不會是用寫實的方式去表現它,反而有一些誇張。」

 2008年的「天台」系列,他的繪畫作品裡已經看得到奇幻的氛圍。那些乍看甚為合理的景觀,諸如人們在頂樓享受屬於自己時光的小小滿足,或者跳舞,或者只是靜靜地看著什麼,其實是帶點不真實感的。虛構的城市,藉著理想化的變形,多少矯正了現實生活裡不那麼美好的細節。而後,家庭生活因為孩子有了改變,居處也從永和遷移至三義。這段時間裡,一家之主身上的甜蜜負荷,也幽微地顯現在作品之中。

 「2009年的天台系列,好像在呈現一個悲劇性的氛圍。像是一個奇幻的故事,背景強調超現實的部分,比方吊車之類的物件。那個情境就好像賈樟柯的〈三峽好人〉裡,一幕讓房子像火箭轟地噴射升起,或者蔡明亮電影裡讓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發生的狀態。我覺得剛到三義的時候,自己也進入那樣的狀態,這和過去在永和居住、描繪不同,那種平實裡面還藏著一個真的情境,我覺得我無法去捕捉了。」這段時間的作品,甚至可以用「悲壯」來形容,逆著光面對未來,而背後的強烈照耀,卻有如暮光一般沉重。

 相對於早期作品所呈現的,人口密度極高的城市中,那股狹窄、壓迫感,以及人與人之間因為空間壓縮而產生的親近,一種生命共同的擁擠意象;以及後來天台上、操場裡活動的人,好似終於找到一個得以舒展的空間,找到生命出口的一點可能性;這些極富奇幻意味的作品,場景起了很大的變化,人對於空間的感受、想像,一下子又進入另一個階段。然而周成樑近來的新作,更在這樣的基礎上深化發展,呈現更為開闊的景觀,再難找到現實的任何參照。它們看不出是任何實際存在之地,不像台灣,也不像其他,是一種無中生有的地方感。

 這樣的空間處理來自山居經驗,也來自古典山水樣式的啟發。所謂的「自然」,在他過去作品裡僅只聊備一格地成為都會角落的理想寄託之處,某種汙濁空氣裡難得青綠的生命意象。直到生活場景遷至三義,周圍景色突然綠意開闊,周成樑還是花了一些時間才找到讓它們進入作品的方式。他提到梵谷的一句話,「你要畫一棵樹,就要想像自己就是一棵樹,才能畫出那種生命力。」在2013年的新作中,可以看見他更加自信地描繪自然景物,它們舒展開來,成為引領視線遊走的嚮導,另一方面卻又安靜地支撐起這個世界,透露出一股穩定的力量。

 而自然,也像是周成樑作品中一個適切居所的隱喻。

 

4.

 若把創作歷程拉長來看,周成樑早期的立體作品,形式是相對簡化而俐落的,從局部的場景以小觀大。後來的城市景觀描繪,也有以局部映照整體的意味,那些高樓的角落,操場彎折的路徑,給了這世界裡的每一個小人物化身主角的片刻時光。而近作畫面愈來愈開敞,透過作品呈現的這些「局部」愈加放大,好似一幅藍圖展開在我們眼前,相對地,這局部背後所暗示的畫者所能想望的世界,也愈來愈闊。儘管改變了題材,甚至創作的方式,他所關心的核心意象還是沒變。關於家的詮釋,已經從住家的皮層表象,延伸至更大的外面的世界;過去未必現身的人,現在更明確地以擁有緊密心理聯繫的形象出現,〈星期日的早晨〉或者〈星期一的早晨〉那樣互相依靠的單純美好,把無需言語的內在情感表露無遺。而另一方面,藉著人物形態呈現的溫暖之外,〈山溪客話〉、〈日出則行〉、〈木箱上的航行〉等作品,又藉著背對的擺渡者道出支撐起這樣平淡靜好的背後,總有更深一層的焦慮,可能是對於安定的期望,生活必須的努力,或者面對未知的一點點冒險和徬徨。

 這就是生活的樣子。

 近年來周成樑作品所展露的敘事性,其實和某種記錄的意味有關。「我想記錄這時周遭的人物、生活,比方看到的夜景,或者環境裡發生的其他事。」這些安靜的時刻總有什麼靜靜地發生,即使無語,那未必是什麼也沒有的境地。就像〈星期天的早晨〉。當我們如同往常地坐下,或許會看到一個意想不到的世界。

 


 

周成樑 緣溪行-周遊寶島 油彩畫布 259x162cm 2013
周成樑 週末秋月 油彩畫布 162x112cm 2011-2013
周成樑 星期天的早晨 油彩畫布 162x130cm 2012-2013
周成樑 山中迴響 油畫 145.5x97cm 2012
周成樑 溪山客話 油彩畫布 145.5x97cm 2012
周成樑 星期一的早晨 油彩畫布 80x65cm 2012-2013
周成樑 星期二的瑜珈課 油彩畫布 145.5x97cm 2012-2013
周成樑 古船復駛 油彩畫布 162x112cm 2012-2013
周成樑 日出而行 油彩畫布 60x200cm 2012-2013
周成樑 日落而歸 油彩畫布 60x200cm 2013
周成樑 長河夕照 油彩畫布 200x60cm 2012-2013
周成樑 去年煙花 紙上彩 58x25cm 2013
周成樑 順流而上 紙上彩 58x25cm 2013
周成樑 夜宴 油彩畫布 100x72cm 2012
周成樑 去年雙十 油彩畫布 80x53cm 2012
周成樑 城外弦音 80x55cm 油彩畫布 2012
周成樑 無題 油彩畫布 145.5x97cm 2011-2013
周成樑 家庭太極 油彩畫布 112x162cm 2009
周成樑 登高系列之日光風景 油彩畫布 38x45cm 2012-2013
周成樑 登高系列之城市夜光 油彩畫布 38x45cm 2012-2013
周成樑 城市瑜珈 45x60.5cmx2pic
周成樑 天台夜景 油彩畫布 35x27cm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