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展覽回顧
- 台中藝博|月臨畫廊展位811DF
台中藝博|月臨畫廊展位811DF
- 台中藝博|月臨畫廊展位811DF
貴賓及媒體預展 展覽地點
2023年7月13日(四)15:00-19:00 台中林酒店 (台中市西屯區朝富路99號)
公眾開放日
2023年7月14日(五) 12:00-19:00
2023年7月15日(六) 12:00-19:00
2023年7月16日(日) 12:00-18:00
|展出藝術家|
夏愛華、北川太郎、矢田真之、王亮尹、山本淳平、陳奎延、
王裔婷、黃至正、胡在晴、黃昱昊、伊藤銀
在此次的藝博展位中,月臨畫廊欲引進四位來自日本的藝術家與七位本土的台灣新銳藝術家,本展以「創作媒材顛覆」為主軸向外發散,從藝術創作脈絡中不可或缺的三大支線—水墨、雕塑與繪畫中探討新一代藝術家對於作品思考與造型脈絡的全新想像,描繪出屬於後歷史時代的藝術家,在創作中疏離於現實之外的日夢與幻遊景觀。
夏愛華《Afternoon in the sun 燦爛陽光的午後》
長年以活脫乾漆技法創作的夏愛華在此次的博覽會當中將帶來2023年最新製作的公仔系列作品,延續她慣常使用的創作模式,使用純天然生漆與麻布層層堆疊出公仔的形體,再以藝術家自己調製的色漆上色,最後透過生漆貼上純金京都金箔,也就是所謂的漆箔,每一道工序都是費時繁複的特殊技法,打破一般公仔製作的刻板印象,無論在媒材或是技法都能在公仔上看到細緻質感。
北川太郎 《Time Space pyramid 時空金字塔》
1976年出生於日北兵庫縣的北川太郎,一反石雕雕刻減法的傳統,使用加法的方式堆造出新的觀看系統,也使觀者瀏覽作品期間彷彿走入石頭間隙般,享受創作所給予的神祕感受,本次展出兩個系列作品,其一是使用造型凸顯石頭本身質感紋理的「Quiet」系列,透過熟捻於掌控石材造型之技術,展現出寧靜之美。其二為「時空金字塔 Time Space pyramid」系列,以細小的石塊為單位,經過長時間的堆疊與累積,使北川太郎這系列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時間感與魅力。
矢田真之《Divine Beast—Homura 神獣—雷》
「神秘與靈性」是一種在互相交流共生後的樣子,矢田真之的作品描繪山川、大海、巨木與巨石等自然產物,抑或是自然現象如雨、風、閃電和霧。而在創作中他常以動物的形象作為上帝的使者,與自然物和現象結合成不同的面貌,以此作為崇拜對象。使人感覺人與自然物、自然現象、生物彷彿連成一體。有些人有如霧一般靜謐、與鳥兒一般能看見遠方的雙眼重疊…通過人與動物、植物、自然現象之間的聯繫,使這個世界的各種事物變得曖昧而彷彿消失的虛幻感。
王亮尹《 Touch 漂浮》
王亮尹的創作在壓克力彩的使用上背離了常見的平塗描繪系統,使顏料流動如萬花筒般隨機生長。她的畫作主題時常圍繞在生活中熟悉的場景,冷色調與暖色調兩個相衝突的色系在畫布上和平共處,呈現出來的意象在歡笑喜樂之中卻透出寧靜沉著。筆下的馬戲團、旋轉遊樂園、玩具人偶脫離了物質的表象,敘說私密的隱喻,有某程度精神上的抽象與表現性,氣氛鮮明而強烈,弔詭但不悔澀,有種感染的能量,摻雜著幽微又緊密的危險,帶領觀者在永恆的斑駁間穿梭,探索自己的回憶與想望。
山本淳平《 Ganda - A Distant Journey ガンダ‐遥かなる旅路》
山本淳平的陶藝作品是生活故事的微型化,常以動物和人類共存、守護門戶及人們的守護神故事為主題創作。他習慣將每個「在他方流淌的悠閒時光」相互串連濃縮進他的雕塑世界當中,一件雕塑就像一部日式小電影,寧靜而踏實。他擅長釉藥的探索與研發,脫離單次燒成的常態,以反覆窯燒實驗出同一種釉藥在作品中呈現出明度不同的色澤方法,也透過這樣的創作技法召喚出作品中堆疊前後的故事軸線。
陳奎延《Mother 母親》
常常跟自己獨處的陳奎延對「人」感到疏離與陌生影響著他的創作模式。他採用厚塗的繪畫途徑反覆塗抹與堆疊並以移情的方式來詮釋人細膩的情感,在漫長的繪畫過程中不只是表達事物在視覺上的形與色,而是試圖在各種的顏料塗抹下來摸索、咀嚼人的各種情緒與感受。透過想像把現實中極難消化複雜的人、事、物轉化成自然景色,也將自己擬化成畫中的虛構人物,轉換事物原有的感受與情境,並在繪畫中進行著人與事物的對話。
工業量產下的失敗廢棄品,因為不能販售使用,所以被掩埋或銷毀,而這些器皿曾經是被期待下誕生,最終淪落被遺棄的命運⋯⋯所以作者幻想這些器皿是否被掩埋百年後也會長出新的物種和結晶王裔婷《Rebirth from the Abandoned/Treasure(C22-18)被遺棄的重生化石/藏(C22-18)》
王裔婷是亞洲當代陶瓷領域中第一位結合「鹽晶」與陶瓷創作的藝術家。她的創作充滿各種抽象生物,透過自製的掩埋發展出各式化石。王裔婷認為創作過程中錘破表皮與水洗本體時的每一刻驚喜、釉藥結晶的流動和火焰能量的痕跡,如同地球生物每一次經過自然能量洗禮、物換星移的再現。本系列作品以探討工業生產的器皿中失敗廢棄品,因為不能販售使用,所以被掩埋或銷毀,而這樣淪落為遺棄品使藝術家開啟對於這些器皿被掩埋百年後是否也會長出新物種和結晶的想像,或甚至進化成長新物種的可能。
黃至正《Peach 桃子》
黃至正的作品看似版畫、繪畫、生成藝術又或者是影像。透過繁瑣的創作過程,#逐漸顯影出一種遊走於影像與繪畫間的創作,隱含一種對於追求藝術範疇本質與絕對性的質疑。使用金箔打底的畫作圖像源自於AI程式,藝術家透過關鍵字的鍵入,生成吻合指令的最終圖像,在溶劑乾涸之前再以筆刷重繪,進而連接成為另一個影像。在本次展出的作品中黃至正透過 #影像負片 的呈象效果結合複合媒材的使用與水墨暈染的繪畫加工,詮釋藝術家為已逝的物件留下彷彿暗夜中才會微微發亮的螢火與靈光。
胡在晴《Yawn 哈欠》
胡在晴的作品使用水墨暈染描繪動物身上的肌肉造型與特殊的皮肉感,也常使用傳統膠彩顏料中的“盛上”製造出突起堆疊的效果,書寫生活記趣與觀察,作品多聚焦在動物身上硬質與柔軟的質地與肉身狀態,像是一個現實與自我意識的過渡空間,以非現實的光影和表現性的流動筆調,營造一個神祕、可遊的路徑,試圖邀請觀者到此境一遊。
黃昱昊《Meliosma04 泡花樹05》
黃昱昊的創作以水墨作為基礎畫材,主題則以關注電玩遊戲中虛擬空間互動的綜合經驗,以繪畫呈現出伴隨著電玩的成長過程中,如何將虛擬視為生活的一個整體,去看待電玩空間中出現的破圖、3D物件之間的關係……等,並將現實環境中的事物當作引導,傳達面對電玩的虛擬世界的方向並與之相處。在黃昱昊的創作當中植物作為載體,顯示出破圖的效果。植物本身的結構與重量感,同時保有實際物件的樣貌與3D模型的質地,他常在畫面中放置植物外觀的色塊,像在沒有時間與重量的檔案中新增建模,色塊散落,而空白處是什麼都沒有的留白。
伊藤銀《Milionia basalis 蛾》
「作品的素材也同樣需要考慮進去,所以要用心仔細尋找當地素材來製作。」
伊藤銀的作品主要常以愛奴文字結合沖繩當地的生物為木雕創作主軸,將紋樣、昆蟲、甲殼類等的生物的內容結合成作品。通過融合每個土地與領土下的生物,感受不同文化和土地之間的聯繫,在主題的選材上相當注重對於當地生態的考察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