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展覽回顧
- 蕭勤個展
蕭勤個展
- 宇宙過客---蕭勤的心靈逆旅
文◎蕭瓊瑞 台灣 / 台南 成功大學歷史系所教授
蕭勤,原籍廣東省中山縣,一九三五年生於上海,一九四九年隨姑父母至台灣,一九六五年以留學生身份,離台赴西班牙;之後轉往義大利、紐約,創作、教學,前後四十餘年;一九九六年回到台灣,任教台南藝術學院(今台南藝術大學),二零零五年自該校退休,獲聘榮譽教授;同年並獲得義大利總統頒贈「團結之星」(Italian Star of Solidarity)騎士勳章。作為一個成功的藝術家,蕭勤的意義還不僅僅在對台灣現代美術運動的推動與影響;而是在「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的時代課題下,他為中國傳統的思想與媒材,找到了一個新的結合與呈現的方式;在國際前衛藝術的舞臺上,他也提供了一個東方人特有的觀點與形貌。然而更重要的,是他透過藝術,展現了一個敏銳的心靈,在孤寂漫漫的宇宙逆旅中,獨特的領悟與因應態度,值得所有對生命有所思索的人們,共同瞭解、認識與珍惜。
遷居義大利以後的蕭勤,又展開一個新的藝術探索旅程。大抵上,從一九六零年以迄一九七六年,可以看成蕭勤創作歷程的一個完整階段;期間還經歷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二年的旅居紐約時期。
在這個階段中,蕭勤結束了此前在抽象形式中找尋形上意義的努力;此時,他一方面嘗試在道家的思想中建立自我的觀點,以作為畫面形式的根據;另方面,也廣泛接觸許多關於「外太空」、「內宇宙」、「失去的文明」,以及「外星文化」的書籍與訊息,以增廣思考的範疇與深度。同時,對印度、西藏的神祕哲理,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誠。從思想的傾向言,蕭勤這個時期的創作,與其以「禪」、「道」來詮釋、瞭解,不如從「神秘主義」的角度直接切入體會更為確切。具體而言,蕭勤意欲在一方小小的畫幅中,體驗、流露、反映出整個宇宙的神祕性;基本上,那是一種「二元對立又融合」的本質。它既是「空無的」,又是「充盈的」;既是「流動的」,又是「靜止的」;既是「內聚的」,又是「外放的」。這些思想在不同的階段,有著程度不同的強調,但基本上,所有的元素都是同時並存的。而所有的思想和創作,也都指向一個最終的目的:就是藉以瞭解自我所賴以依存的這個「宇宙」(包括空間的無垠和時間的無限),以及「自我」這樣一個在宇宙中的「存有」。
藝術家運用這些極簡易的造形語彙,營造了一個同樣是充滿二元對立又二元和諧的宇宙空間。神秘性減低了,精神的永恆性卻大大地提高了。曲線一方面是流動不懈的,另方面又是一個分割空間的靜態界限;圓點,它既可能隨時向四面八方滾動,但又是一種靜極永恆的凝定。
葉維廉曾以西方「靜的美學」(Poetics of Silence)和中國由道家「無言獨化」、「得意忘言」所發展出來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美學思想,加以詮釋。葉維廉指出:不管是中國的「無言」,或是西方的「靜的美學」,都是把「靜」、「無言」、「空」變成很重要的東西;換句話說,便是把「負面的空間」(Negative space)提升為美感凝注的主位。[1]
一九七八年,蕭勤以海外傑出藝術家身份,返台參加「國家建設座談會」(簡稱「國建會」)這是正面臨政治轉型的國民黨政權,為廣納海內外人士建言,所召開的大型國事諮詢會議;蕭勤是第一位以藝術家身份受邀返台的海外人士。台灣、香港的媒體,都對他的返台,進行大篇幅的採訪報導[2]。
蕭勤在「國建會」中,提出「藝術必須現代化」、「舉辦國際性會議暨展覽」,及「向國外藝壇進軍」等三大議題,其中建議設立「文化部」或與國科會相似的「國家文藝建設發展委員會」,以及建立一座臺北市現代化美術館的建議[3],都受到當局高度的重視與肯定,而在日後陸續實現[4]。
蕭勤一度報名參加太空人的甄試,主辦單位以太空艙中不需要藝術家為由,婉拒了他的申請[5]。蕭勤或許應該拿他的畫作,去讓那些科學家們瞭解:宇宙的宏偉,只能頌揚、無法征服。
事實上早在一九七七年底、七八年初,蕭勤即和一群思想界與藝術界的朋友,在米蘭創辦了一個名為「SURYA」的國際運動。
「SURYA」是梵文,意思是太陽。太陽是生命及能量的泉源。對蕭勤而言,這個「太陽」,不正是之前「龐圖」(Punto,點)的擴大。
到了一九八零年代末期的銀河系列,蕭勤的思想與境界已非「SURYA」的思索所能完全涵蓋,中國傳統老莊思維中,「超然物外」、「神遊太虛」的意境,顯然也不是西方純粹理性探索的知識論所能全然理會。
他(蕭勤)說:
「對我來說,作畫這件事的第一重要性,並非『作畫』,而是透過作畫來對自己的人生始源的探討,人生經歷的紀錄及感受,和人生展望的發揮。」[6]
「『創作』二字目前對我來說,已無甚重大意義,蓋我所做的東西,並非我『個人的』創作,而是宇宙的生命力直接透過我的心手做出來的東西,我並非一個『創作家』,而只是一個『傳達者』而已。」[7]
那綿密連續的線條,就像中國太極拳招式中緩慢卻力道十足的動作,帶著一種深沉的呼吸律動,和身體、意念,乃至宇宙的運行同步。藝術對蕭勤而言,就是一種修持、一種超越、一種救贖。
對蕭勤而言,這些質感構成的宇宙,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知識的世界,更是一個哲學、理念的精神世界。萬物因這些秩序的理解,而得到平衡穩定,精神也因這樣的理解,而獲得超越、安頓。
二零零五年,蕭勤自台南藝術大學退休,獲聘榮譽教授,同年並獲得義大利總統頒贈「團結之星」(Italian Star of Solidarity)騎士勳章。而在此同時,蕭勤的藝術也開始引起中國大陸藝術界的注意與瞭解。
[1] 前揭葉維廉<與當代藝術家對話之一:予欲無言---蕭勤對空無的冥想>,頁111。[2] 參前揭何政廣<蕭勤訪問記>:及蕭勤<中國繪畫的傳統與現代化>,1978.3.30《中國時報》
12版;方丹<訪蕭勤談現代畫>,《明報》月刊156期,頁28~35,1978.12,香港。
[3] 參見蕭勤<對我國現代藝術的發展及對中西現代藝術交流建議書>,原刊1978.9《摩登家庭》;收入前揭蕭勤《游藝札記》,頁167~171;及陳小淩<蕭勤建議政府設立專責機構,促進中西現代藝術交流>,1978.8.12《民生報》。
[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於1981年成立,台北市立現代美術館於1983年底開館。
[5] 蕭勤口述。
[6] 前揭何政廣<蕭勤訪問記>,頁222。
[7] 同上註,頁227。